大气散射
概述
意义
光和粒子的相互作用,按粒子同入射波波长(λ)的相对大小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当粒子尺度比波长小得多时,可采用比较简单的瑞利散射公式;当粒子尺度与波长可相比拟时,要采用较复杂的米散射公式;当粒子尺度比波长大得多时,则用几何光学处理。一般考虑具有半径□的均匀球状粒子的理想散射时,常采用无量纲尺度参数x=2πr/λ作为判别标准:当x<0.1时,可用瑞利散射;当x≥0.1时,需用米散射;当x>50时,可用几何光学。同一粒子对不同波长而言,往往采用不同的散射处理方法,如直径1微米的云滴对可见光的散射是米散射;但对微波,却可作瑞利散射处理。
瑞利散射
米散射
当散射粒子的尺度与入射波长可比拟时,必须考虑散射粒子体内电荷的三维分布。
它具有如下特点:
(1)散射强度比瑞利散射大得多,散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不如瑞利散射那样剧烈。随着尺度参数增大,散射的总能量很快增加,并最后以振动的形式趋于一定值。
(2)散射光强随角度变化出现许多极大值和极小值,当尺度参数增大时,极值的个数也增加。
(3)当尺度参数增大时,前向散射与后向散射之比增大,使粒子前半球散射增大。当尺度参数很小时,米散射结果可以简化为瑞利散射;当尺度参数很大时,它的结果又与几何光学结果一致;而在尺度参数比较适中的范围内,只有用米散射才能得到唯一正确的结果。所以米散射计算模式能广泛地描述任何尺度参数均匀球状粒子的散射特点。
多次散射
天空颜色
另外,在气溶胶粒子强烈的前向散射作用下,使得太阳周围的天空特别明亮,这就是日周光。以上种种现象都是大气散射的结果。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急剧降低,大气分子的散射效应相应为之减弱,天空的颜色也随高度由蔚蓝色变为青色(约8公里)、暗青色(约11公里)、暗紫色(约13公里)、黑紫色(约21公里),再往上,空气非常稀薄,大气分子的散射效应极其微弱,天空便为黑暗所湮没。